深度解讀:台灣與東南亞的加密貨幣產業監管現況如何?

東南亞地區作為全球經濟成長的重要引擎之一,其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潛力日益凸顯。 None Group拓荒集團研究團隊近期發布了台灣及東南亞加密產業的《區塊鏈關鍵趨勢》報告。 PANews摘選了這份報告中有關監管的內容,呈現台灣、泰國、越南、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的加密貨幣產業監管現狀。
東南亞地區作為全球經濟成長的重要引擎之一,其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潛力日益凸顯。 None Group拓荒集團研究團隊近期發布了台灣及東南亞加密產業的《區塊鏈關鍵趨勢》報告。
釐清監理政策是想要踏足新市場的第一步。 PANews摘選了這份報告中有關監管的內容,呈現台灣、泰國、越南、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的加密貨幣產業監管現狀。
整體而言,伴隨科技的持續發展和市場情緒的起伏,區塊鏈監管的路線時常面臨動態調整。尤其是在發生重大事故後,各地執法機構必須面對市場中仍不完善的監管框架,因此時常加速對規範的製定與執行。儘管此舉可能在短期內加強監管,但長期來看並不一定會阻礙創新發展。例如2017年的ICO熱潮後,包括泰國、新加坡等相繼迅速推出對應的規範,以保護本地投資者。

台灣區塊鏈監管趨勢

隨著區塊鏈產業發展,各種應用場景不斷湧現,從金融服務到供應鏈管理,從數位資產交易到智慧合約。隨著產業的快速成長,金融詐騙與倒閉事件下,合規監理問題逐漸浮現。
在台灣,政府在過去幾年對加密資產監管態度逐漸採取相關行動,並開始與相關單位開發監管虛擬資產的最佳方式。相關措施可追溯至2021年6月,當時行政院依《洗錢防制法》指定台灣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管會FSC)擔任「虛擬通貨平台及交易業務事業」之防制洗錢主管機關,金管會後發布《虛擬通貨平台及交易業務事業防制洗錢及打擊資恐辦法(AML&CFT)》以進行防制洗錢及打擊資恐,至2023年12月底截止,已有25家廠商通過審核
自2023年1月起,由立法院提案請行政院研擬虛擬資產相關監理機制,並列入中央政府預算。同年3月下旬,行政院表示虛擬資產領域將由台灣金管會監管,同時在監管方式上參考國際主流監管趨勢,包含歐盟、新加坡、日本、韓國、以色列等,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強化台灣虛擬資產平台對客戶之權益保護。基於虛擬資產或數位資產的特殊性,多樣化的產品應用(包含虛擬資產、NFT、支付、穩定幣等)提升了監管的難度,因此目前相關單位仍在積極發展各資產應用的權責單位。在2023年9月,金管會基於洗錢防制監管,公佈了研議已久的《虛擬資產平台及交易業務事業(VASP)指導原則》,並表示將從資訊透明、資產保管、公司內控等多方面加強平台對客戶保護。
虛擬資產平台及交易業務事業(VASP)指導原則包括:

泰國區塊鏈監管趨勢

泰國政府於2018年制定了《數位資產業務緊急法令BF 2561》,其針對虛擬資產的發行、交易和相關業務提供全面性的規定。以下是其中幾個要點:
虛擬資產定義:泰國將虛擬資產稱為數位資產,包括密碼通貨和數位代幣,不僅限於具有證券性質。
監管要求:虛擬資產服務提供者,包括交易平台,需要經The Securities and Commission,Thailand(泰國證監會)推薦並獲得泰國財政部的批准,最低資本要求為5000萬泰銖,但如果平台不保管用戶資產,最低要求為1000萬泰銖。
使用者資產保護:法律規定虛擬資產服務提供者必須分開管理使用者資產,不得用於其他目的,並明確使用者仍擁有其帳戶下的資產。
監管細則:泰國以證券監管的角度強調了適合性審查、最佳執行和禁止交易平台自行投資,以確保用戶的權益和防止利益衝突。
泰國的虛擬資產監管體系強調使用者保護,更類似證券市場監管,不僅關注反詐欺和資訊揭露,這與美國紐約州和日本等地的支付監管模式明顯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泰國證監會近期公佈法令,禁止交易所向用戶提供以下服務:
另外,為了避免整體金融經濟體系造成風險,泰國證監會禁止國民使用虛擬資產支付,交易所亦須限制用戶的轉帳功能。

越南區塊鏈監管趨勢

越南對虛擬資產的監管並不明確,主要包括以下要點:
除上述三點外,越南尚未有其他關於監管虛擬資產的規定。政府雖然限制虛擬資產作為支付工具,但對其他用途如投資和交易則無相關法令規定。同時,政府並未強力限制海外虛擬資產企業在越南運營,許多知名的中心化交易所如Binance也都看重當地市場,並深耕越南市場多年。
值得注意的是,越南總理Phạm Minh Chính在了解到虛擬資產交易在當地相當活躍的事實後,於2020年時下令SBV與相關單位研究對虛擬資產管理之政策及機制。在越南政府的支持下,Vietnam Blockchain Association(越南區塊鏈協會)於2022年正式成立,旨在協助建構更完善的監管框架,不過遲至2023年底尚未有正式意見或法令提出。

印尼區塊鏈監管趨勢

印尼的虛擬資產市場正在迅速發展,政府也積極推動監管措施。印尼的加密資產交易屬於商品期貨交易監管機構(Bappebti/CoFTRA)的管轄範圍,將其視為商品。在交易方面,交易的監管架構主要由2022年的CoFTRA第13號規定和2021年的CoFTRA第8號規定所管理。除此之外,整體市場目前還有以下重要發展以及趨勢:

馬來西亞區塊鏈監管趨勢

虛擬資產在馬來西亞是合法的,該國政府制定了相關法規,以確保虛擬資產市場的穩定性和透明度
不過,Securities Commission Malaysia(SCM,馬來西亞證監會)仍在努力了解和追蹤虛擬資產的發展,並採取措施保護投資者免受可能的風險。馬來西亞對虛擬資產的監管包括以下要點:
除了交易平台,SCM也針對IEO營運者、數位資產託管商(DAC)、基金等賽道的公司要求相關牌照。目前馬來西亞共六間中心化交易所(DAX)獲得SCM認可,用戶可在平台上交易包含BTC、ETH、AVAX等被SCM批准的虛擬資產。此外,DAX還需協助公開市場架構及平台上的訂單種類等資料。總結來說,馬來西亞正積極研議完整的法律框架,以保護投資者利益同時促進產業發展。

新加坡區塊鏈監管趨勢

新加坡是對加密貨幣或數位資產監管相對完善且友善的國家之一,因此其做法值得許多國家借鑒。其採取了所謂「幣鏈分離」的監管態度,即大力嘗試使用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而對於容易有投機行為的加密貨幣則是相對保守的政策。尤其2022年時多家大型借貸機構垮台、知名交易所FTX破產,基於保護本地投資者的角度,政府在傾聽多方意見後,於2023年推出了一系列加強保護措施的規定。整體來說,新加坡穩定、公開且透明的監管框架仍受到許多公司的青睞,以下是針對當地監管方針的介紹:
MAS對於國內交易所的監管是以發布行政通知或指南等的方式澄清政府的監管要求,例如MAS於2023年中宣布要求業者在年底前以法定信託保管客戶資產,並將客戶資金與公司資產分離;或是要求業者要勸阻大眾用戶的投機性交易行為。

菲律賓區塊鏈監管趨勢

菲律賓央行(BSP)積極塑造國家貨幣格局,以擁抱數位經濟。虛擬資產在菲律賓雖非法定支付貨幣,但其央行於2017年2月以944號及942號法令,承認虛擬資產之合法性。
菲律賓的虛擬資產監管架構清晰,政府亦對VASP達到實質監管。 2022年9月BSP關閉新虛擬資產服務提供者許可證常規申請窗口,為期三年。自2023年底,菲律賓證券監管委員會(SEC Philippines)針對沒有在當地持有合規牌照的交易所提出警告。針對Binance,已要求國家電信委員會、通訊技術部門協助阻止民眾訪問Binance,同時也要求Google、Meta禁止向菲律賓的社群媒體將用戶投放Binance的線上廣告,並強力要求Binance在三個月內退出菲律賓市場。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